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我们,北大博士后

在你眼中,博士后是怎样的存在?

作为我国科研梯队的重要生力军

他们卓尔不凡的

是对学术的深耕不辍

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

1985年,我国正式建立博士后制度

北京大学成为

国家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

37年间,北大累计招收博士后逾万名

优秀人才全面开花、硕果累累

据不完全统计,已出站博士后中

已有13人次当选为

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

欧洲科学院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

科研学术机构的院士

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

今天,一起走近北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机制的

探索与创新之路

感受北大博士后的青春与风采


图片    

北京大学是国家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,现设立4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其中校本部40个,医学部9个,涵盖理学、信息与工程科学、医学、人文、社会科学和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49个一级学科。自1985年来,北大累计招收博士后逾万名,学校博士后在站规模与招收质量不断提升,仅校本部博士后在站规模就实现了十年里增幅超过100%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出站博士后中,已有13人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欧洲科学院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科研学术机构的院士。

随着国家对科技人才数量和综合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,北大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,博士后的培养机制也应与时俱进、持续创新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,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,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。解决这个矛盾,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。”近年来,北京大学不断加快改革完善博士后政策的步伐,开启了博士后招收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之路。



创新模式引领创新力量

2016年,北京大学先后开启“博雅博士后项目”“国际联合博士后项目”两大全新的培养模式,打破了博士后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,采取博士后分类管理、分类考核评价的新举措,为博士后创造了更开放的学术环境和更优越的科研条件。

2016年9月,北京大学启动实施博雅博士后项目。6年来,这一项目吸引汇聚了大批优秀博士毕业生,丰硕的科研成果也随之而来。累计评选出1310名博雅博士后项目资助者。如今,这一项目已成为部分院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库。

2016年以来,北京大学相继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、国际组织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(简称IIASA)设立国际联合博士后项目,成为继德国柏林自由大学、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之后全球第三所设立国际联合博士后项目的高校。6年来,三个联合博士后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知名高校150多名博士毕业生申请,不仅促进了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学术交流合作,也提升了学校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。

2020年以来,北京大学再次推出重大举措,建立了博士后在站岗位晋升的新机制,使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以依照程序申请专职研究人员岗位,打破了博士后队伍与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壁垒,近两年来,共有61人通过博士后体系入职专职研究岗位。此举为博士后在站岗位晋升打开了新渠道,为博士后更安心、专心地投入科研创造了条件。

一系列有力举措,让北京大学博士后在站规模和招收质量同步显著提升,博士后培养质量亦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认可,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出站即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聘任,活跃在众多高精尖技术攻关中。



人才辈出,智慧激扬

创新模式下,北京大学近来年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博士后人才。他们已经接过了中国科技创新、科技强国的重担,为科技事业注入了充满朝气的青春力量。


宇宙苍穹的探索者

图片    

邱宇,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,2019年进入北京大学科维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。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宇宙中质量最大的结构——星系团。在星系团中心通常存在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,能够吞噬周围的物质,并将其能量转化为光子和离子的爆发。邱宇试图通过数值模拟,探索与揭示“黑洞”的奥秘。


打开人类胚胎发育的“黑匣子”

图片    

周帆,2016年至2020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,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。他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于2019年8月在《自然》(Nature)杂志发表。同年,他的研究成果“利用单细胞多组学分析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研究”入选年度中国科协评选的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”打开了人类胚胎发育14天的“黑匣子”,为更多健康宝宝的出生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

国宝的发掘者和守护者

图片    

徐斐宏(2018—2020博雅博士后)

图片    

张吉(2020—2022博雅博士后)

图片    

李楠(2020—2022博雅博士后)

图片    

蔡宁(2020—2022博雅博士后)

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,北大博士后同样表现优异。2020年以来,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徐斐宏、蔡宁、李楠、张吉担任三星堆考古3祭祀坑发掘负责人、8号坑执行领队等职务,成为国宝的发掘者和守护者。徐斐宏于2018年至2020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,出站后,他获聘上海大学讲师,2020年担任三星堆祭祀区3号坑发掘负责人,经手发现了青铜大面具、顶尊跪坐人像、黄金面具、神树纹玉琮等国宝级文物。在北京大学负责的8号坑考古发掘团队中,博雅博士后蔡宁、李楠、张吉与团队共同努力,推动三星堆考古发掘过程中多团队合作和多学科融合,发现了青铜神坛、神兽、反身顶尊人像等重要文物。

图片    

(从左到右:徐斐宏、蔡宁、李楠、张吉)


勇攀科研领域的“无形之山”

图片    

博雅博士后庄方东堪称“文武双全”。2018年5月15日,他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。珠峰之巅,庄方东和队友自豪地喊出:“北大精神,永在巅峰,团结起来,振兴中华。”在进行登山训练的同时,庄方东也在科研领域攀登着“无形之山”,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,致力于该高端材料的国产化。2020年,他创办的科技公司成功落地并得到千万级融资。

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

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

人才是第一资源

创新是第一动力

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

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

聚天下英才而用之

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先者

北京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

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

为更多更优的高精尖人才的成长

提供肥沃土壤

于高山之巅,方见大河奔涌

于群峰之上,更觉长风浩荡

在北京大学这片沃土

北大的博士后们

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

不畏艰险、锐意进取、勤耕不辍

为民族复兴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

锐意进取、勤耕不辍、勇立潮头!